工匠精神就是對極致的追求 論日本銀壺
來源:亞洲購房網作者:亞洲購房網時間:2016/6/12
掃一掃,隨時看
鐵質、銀質、金質的“湯沸”在日本為煮水所用。“銀壺乃貴金屬所制,且為手工鍛打制造,所耗工時較長,往往要月余,如此費工費料之奢侈器物,必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。日本的貴族認為:如此之器,非金銀之質不可塑之,非精工良匠不能為之也。直至幕府衰落,明治維新,金、銀等貴重茶具開始供富裕商人使用,后來才在民間流傳,繼而傳播開來,成為茶人行茶道茶藝時的必備之物。”
日本銀壺屬于“東京銀器”,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傳統手工藝,日本政府于昭和五十四年(1979年)指定其為傳統工藝品,現在大約有40位傳統工藝師傅在傳承手工制銀的技術。日本銀壺是由工匠手工打造壺身,用銀蠟粘合各部件,用鐵錘敲打出紋飾,使用純度為92.5%以上的銀。日本手工銀壺至今還沿襲著較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藝,工序十分復雜,除了較為常用的工藝,加工過程中還保留了古老的銅走銀、銀走金、炸珠、鏨金、鎏金、掐絲、鏤空、拉絲等傳統工藝。這些用手工雕鏨琢磨出的銀壺,也折射出了一個手藝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。
公元6世紀到9世紀,隨著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學習,和式紋樣中存在著中國設計表現上的深刻理念,可以說是唐代紋樣的再現。“到平安時代后,經過近百年的演變,與唐代紋樣不同的紋樣審美意識逐漸建立起來。但即使這一時期,人們對中國風格的染制品仍喜愛有加,‘唐綾’、‘蜀錦’等詞匯常見諸于當時的文學作品和日記中。這是和式紋樣發展的重要歷史背景,直至今天,兩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底蘊仍隱現在和式紋樣中。宋元時期,中日交往一度驟減,相當于日本的平安(794-1192)和鐮倉(1192-1333)時期。平安時期歷經3個多世紀的繁榮,此時日本文化逐漸擺脫了對中國文化的簡單模仿,建立起本體特色,由所謂唐風文化轉向具有日本特點的和風文化。進入江戶時代以后,平民文化得到迅速發展。除了一部分上層人物仍然維持原來的傳統紋樣,圖案家們已開始從現實生活中隨便吸取平易近人的題材,經過提煉概括,最后繪制成漂亮的紋樣。”
蘊涵日本工匠謹慎固執之魂
日本銀壺凝注了手工匠人的千錘百煉,故贊頌銀壺,即是贊頌制造銀壺的手工藝人。“手工是自然的、人性的最好體現。工匠在工藝品上留名,與近代繪畫和雕刻一樣,作者把他的名字標示在他的創作中,這是工藝界出現的大事。買主只信賴他的名字,從沒有銘記,到只相信銘記,這樣也就與繪畫和雕刻等同起來,工藝向著美術靠攏了。有銘記的器物的價格相當高,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其信任程度。”她介紹,日本銀壺名家大多師承有序,歷史悠久。“從江戶時代開始,有中川凈益、玉川堂、山川孝次、秦藏六、尚美堂、石黑光南、一鶴齋等眾多名家名堂,比較完整、全面地體現了日本銀壺的系譜與制造水準。”
銀壺最初是作為生活必需品制作的,不是用來觀看欣賞的作品。沒有這些器物的存在,就沒有生活。“任何從實際需要出發的事物,一旦離開生活便不復存在。然而,使用至今的日本銀壺,當然早已非煮水器所能涵蓋。它是實用器,是工藝品,更是藝術品。”,日本銀壺的工藝之美中蘊涵了日本工匠之魂,即是謹慎、固執、極致—追求技藝的不斷突破以及美的極致,也展示了時代的風貌。“日本銀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,既是傳統工藝的傳承,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。從貴族重器到百姓的日用之物,其功能性、審美性和藝術性的逐漸結合,使得方寸之間包含萬千氣象。”
日本銀壺沿用至今,充分體現了其卓絕的功能性。歷代手工藝人的不息傳承和孜孜以求,尊奉茶道精神的茶人的傾愛與使用養護,讓銀壺沒有被替代也無法被替代,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和延續。
本網注明“來源:亞洲購房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亞洲購房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亞洲購房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標簽:工匠精神就是對極致的追求 論日本銀壺
上一篇:日本人為什么如此歡迎中國游客 遠不是...
下一篇:辦理日本簽證的費用和申請流程介紹...